預算好看,不如健康的增長!

0 評論 864 瀏覽 1 收藏 12 分鐘

“預算”在企業管理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企業可以通過預算,更合理地規劃資金使用。那么,企業要怎樣做預算?比起好看的預算數字,什么才是更重要、更值得關注的?一起來看看作者的解讀。

進入第四季度,又到了各行各業,各個單位制定明年預算的時候了。今年預算目標完成的怎么樣?預算費用花的怎么樣?明年還能拿到多少預算?

像我們這些乙方公司,除了頭疼自己預算制定之外,還得緊盯甲方的預算,甚至參與到甲方的預算中去,他們的預算直接關系著自己的預算目標能否實現。

在這個做預算的時節,今天老譚就聊一聊我對預算的一些看法。

一、預算不是為了好看

1. 什么是預算?

在企業管理的各個環節中,預算都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通過預算,企業可以合理規劃資金使用,控制成本,提高效益。

首先,預算可以幫助企業明確目標,讓員工了解公司的戰略方向,從而更好地執行任務。

其次,預算可以協調各部門之間的活動,確保各個職能部門朝著共同的目標努力。

此外,預算還可以評估企業的經營狀況,為決策者提供依據,以做出及時調整和改進。

在編制預算時,應遵循一定的原則和方法:

首先,要結合企業的實際情況,根據市場環境和業務特點進行預算編制。

其次,要采用科學的方法,如零基預算、滾動預算等,以提高預算的準確性和可操作性。

最后,要注重預算的執行與監督,確保預算得到有效執行,及時發現并糾正偏差。

2. 預算不能胡算!

回顧歷年的預算執行情況,看看自己的預算執行的如何?

收入達到了嗎?差多少超多少?

費用控制住了嗎?成本合理嗎?

過程中對預算和目標調整過嗎?

如果結果和預算相差很大,那就要做深入的分析哪里出了問題。是環境變化導致的客觀原因還是自身判斷失誤、策略不夠清晰等主觀原因導致。還是預算制定壓根就沒有認真評估,科學預測。

如果常年預算和結果相差很大,我相信大部分原因是預算流于形式,只為了追求好看的數據,獲得領導的通過。在過往的預算中,我們是不是經常被要求預算收支至少要打平,簡言之就是不能虧損。

這種不分企業階段,不分產品生命周期的一刀切要求,預算雖然看著好看,但卻很難起到預算的指導工具的作用。相反有可能對業務起到反作用,收入達不到,費用用不了,人員沒法補,資源跟不上,業務上不去,收入還是達不到,這便成了一個無解的死循環。

尊重企業或者產品的生命周期,導入期需投入,發展期要規模,成熟期保利潤,衰退期控成本。預算應該根據企業的不同發展階段有不同的要求和策略。

所以,預算絕非胡亂猜測,而是根據歷史數據精心推算,需要參考過去的數據,進行復盤和分析;需要考慮企業發展階段和產品生命周期,有所差異。它既不是漫無目的的估算,也不是隨意的猜測,而是一種科學的管理工具。

3. 預算也需要“拍腦袋”

在創新業務或業務初期的階段,沒有過多的甚至缺少歷史數據指導的時候,預算確實需要一些“拍腦袋”的成分,因為很多因素都是不確定的,包括市場需求、競爭狀況、技術發展等。如何避免“拍腦袋”的結果并非胡算呢,以下幾個方面供參考:

參考專家意見:與領域的專家進行交流,他們的意見和建議可以作為預算制定的參考依據。他們能夠提供對市場和行業趨勢的專業見解,以及對潛在風險的評估。

參考競爭對手:研究競爭對手的戰略、定價、營銷策略等,這有助于你了解市場狀況,從而在預算中做出相應的考慮。也可以研究競爭對手的發展趨勢。

比如當我為今年的預算如何達成焦慮時,曾了解到市占率第一的友商的最初兩年的艱難發展史,于是我也不在焦慮,重新調整預算目標,讓自己沉下來,不要好高騖遠。

保持預算靈活:在業務初期,預算應該具有一定的靈活性。隨著業務的發展和市場環境的變化,預算也應該能夠隨之調整。

最小化可行產品:在業務初期,可以嘗試制作最小化可行產品(MVP)來測試市場反應。通過觀察MVP的效果,可以對預算進行更精確的調整。特別是配合PMF(產品和市場匹配驗證),沒有經過PMF的產品或者業務,預算上來就盈利,你能相信嗎?

注意風險管理:考慮到業務初期的不確定性,預算應該預留一些風險準備金,以應對可能出現的意外情況。

總之,“拍腦袋”做預算是不準確的,而且可能會導致資源浪費或錯失機會。創業初期最好是在綜合考慮各種因素的基礎上進行預算,同時保持靈活性和適應性,以便應對不斷變化的市場環境。

二、增長才更值得關注

預算是企業財務計劃的重要工具,它可以幫助企業預測未來的收入和支出,制定出合理的財務策略。合理的預算可以確保企業的財務狀況穩健,避免資金鏈斷裂的風險,同時也可以幫助企業更好地規劃和管理資源。只有合理的、真實的使用才能發揮這套工具的威力,而如果只是追求數字上的好看,那就是給領導畫大餅,給團隊挖大坑,最終吃虧的還是自己。

如果預算是過程管理的工具,那預算的結果如何衡量呢?當然就是預算目標的完成度了!

但沒完成就一定代表做的很差嗎?不一定,也許是政策的變化或者預算制定不合理導致!

超出了就一定做的好嗎?超出固然可喜,但政策變化和預算評估保守都有可能讓我們做的超越預算!

完成度可以評價預算完成的好壞,卻不一定真實反應業務發展的好壞。如何評價業務的好壞呢?我想重點要看是否增長吧。

有增長就有希望,哪怕現在是虧損的,但增長就能證明方向是對的,產品是市場在接受的,早晚會盈利的。投資者最可怕的就是業績沒增長,即使當前盈利,早晚也會消耗殆盡的。

曾經在內部管理會議上,業務團隊提出了很多問題,資源不充分,研發效率低,團隊協作差等等一大堆的問題。有問題是正常的,我們存在的價值就是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但是對于業務團隊來說,最大的問題是增長問題,增長可以解決大部分問題,而沒有了增長各種內部問題就會出現。

有朋友肯定會說,增長的時候問題不是被解決,而是被隱藏了,我個人認為是解決還是被隱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問題不再有負面作用,結果都是一樣的。

如何才能實現增長,而且是可持續的增長呢?

明確核心業務、核心產品,堅持深耕不動搖。很多事都是萬事開頭難,不能打一槍換一個地方,更不能“齊頭并進”,否則資源分散,投入不足,導致核心業務難以發展。

  1. 制定合理的目標,不浮夸,不保守。預算目標要合理,不能為了追求好看的數字,弄一些不切實際的目標。否則相比于預算沒有完成的失望和對預算的不信任,合理目標基礎上實現增長會更讓人欣喜吧。
  2. 多產品戰略要生命周期合理分布。很多公司采用多產品戰略時,只是抱著不把雞蛋放一個籃子的心態。結果導入期的產品太多,導致投入成本很高,投資回報很少,甚至把成長好的產品資源給消耗掉。所以需要合理的推進多產品進入各自生命周期,有提供現金流的,有擴大市場規模的,還有投資孵化的。相互扶持,而非相互消耗。
  3. 統一認識,為增長助力。團隊整體要形成為增長業務助力的心態,勇敢的放棄不增長的業務,給予增長業務更多的資源,做大做強勝于做多做全。

一個企業,每一個老板或者職業經理人應該花最多的時間在思考如何讓生意增長,而不是忽視生意本身,天天應付那些內部問題和矛盾,然后用預算上漂亮的數字麻痹自己。

專欄作家

菜根老譚,微信公眾號:CGLT_TAN,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經歷程序員、技術Leader、產品經理、研發Leader等多種崗位?,F負責某科技公司整體產品研發,擅長企業IT架構及互聯網產品架構。

本文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